close

生日那天去了吳青峰的沙龍<馬拉美的沙龍>

 

生日那天去了吳青峰的沙龍<馬拉美的沙龍>

 

生日那天去了吳青峰的沙龍<馬拉美的沙龍>

 

照片取自/環球音樂Facebook粉絲專頁

 

去年29歲生日當天,去聽了吳青峰單場僅能容納300位觀眾的小型演唱會《馬拉美的沙龍》,整場的歌單是當時尚未公開內容的新專輯《馬拉美的星期二》所有曲目。專輯名稱來自於十九世紀的法國詩人馬拉美,他有著每周二都會在自家舉辦私人沙龍的習慣。以此為發想,青峰舉辦了五場小型演場會(四場在高雄衛武營、一場在台北花博),也算是他私人的音樂沙龍。

 

印象中從演出資訊釋出、售票到第一場開演,中間間隔甚至不到兩個星期,並非固定休周末的我恰巧時間上允許,就這麼搶了票定了行程。七年了,在所有狂熱都消退,不再執著於非得做到某件事、去某個地方後,可以只是單純因為想聽他唱歌,就理所當然地走進會場見他,也算是一件難得美好的事吧。

 

原本想穿一件非常有仙氣的洋裝(七月要穿去奇美博物館聽音樂會,但因場次取消而沒穿到的那件),卻在前一天看到環球音樂曝光的場地中有坐墊區,可以直接席地而坐。瞬間聯想到2020年在台北legacy舉辦的《16葉》,青峰說原本的設想是讓大家可以或坐或躺甚至邊吃吃喝喝邊聽他唱歌,但礙於疫情無法實現提案,最終還是像一般live house演出全程站著(我那場也是站到腳快斷掉)。這次的坐墊區應該是想讓我們至少實現一半、可以姿勢放鬆地欣賞演出,就像真的是應邀出席他的沙龍吧。想到這,我直接改穿in summer的周邊T恤跟短褲輕便入席,且非常幸運地坐到了最後一個坐墊!

 

因為這次的票是沒有劃位或標號的,也不像《16葉》有用購票時的考試成績來劃分,單純依照觀眾到現場的先後順序來進場,我提早兩個小時抵達卻發現早已大排長龍,進去後還坐得到坐墊真心覺得無比幸運,雖然也有可能是剛好前面的觀眾比較想坐椅子。

 

演出開始,青峰像在自己家般身著成套格子睡衣,吹著次中音木笛緩緩走上台(必須自首對它的音色不熟悉,一開始較遠看不清楚還以為是簫之類的中國樂器),接著開始了第一首歌。如前述,因專輯內容尚未公開,整場演唱會在介紹歌曲的時候都是用「第一首歌、第二首歌…」來代稱,堅持不將歌名公諸於世。

 

第二首歌唱完後,青峰詢問大家有沒有聽出他一開始用木笛吹的曲子是什麼,我真的太少講它完整中文名稱,一時語塞答不上來,現場沒人搭腔,青峰自嘲是不是他吹得太爛還把音吹岔(必叉pit-tshe)所以沒人聽出來。花了一兩句閒聊的時間,我終於講得出《牧神的午後前奏曲》這個平常只要在搜尋欄簡略打Debussy prelude 就可以代稱的名字。

 

青峰:「剛剛是哪位同學說的?」

我:(舉手)

青峰:「你很有素養!」

 

特別寫出來一是因為青峰用同學這個詞稱呼我們很有意思,二是可以當面被吳青峰誇有素養應該是有生之年難得一遇的事,請容我私心必須記錄。

 

德布西創作《牧神的午後前奏曲》,靈感來自馬拉美的詩作《牧神的午後》。這次在公佈即將發行《馬拉美的星期二》之前,青峰有先釋出一張EP,其名同為《牧神的午後》,內含三首歌,算是整張專輯的前奏曲吧,這麼一想,開頭的木笛演奏實是點睛之筆。

 

一直都知道青峰很喜歡德布西,但我會真正開始聽卻是因為Eddy Chen。德布西也是他的心頭好,他曾說小時候在訓練絕對音感時,聽曲子都可以明確分辨這是什麼調,唯有德布西像有魔法般讓一切失效,他聽到的只有顏色。(...l was able to very clearly hear "oh it's C major, A major ".And Debussy was like...it eluded that .I was just hearing colours .)

 

雖然我不是因為青峰才開始聽德布西,甚至也不是因為他開始聽王菲(是因為周深),但不可否認的是吳青峰在價值觀、人生觀上確實影響我許多。像是歌詞裡寫的「美好是因為無視美好的逝去」、專訪裡的那句「就算此刻別人呈現理解的狀態,我都不認為那會是一輩子的事情」,現在回頭看,才發現自己看待世界的眼光或多或少參雜了他的色彩。

 

演出中段的聊天環節,青峰說謝謝我們可以帶著他的一段話走那麼遠,我才謝謝他可以用隻字片語陪伴我們這麼久。他從不稱呼我們歌迷或粉絲,對外總是說我們是「觀眾」,把我們當成遙遠的朋友看待。即便如此,我們的一切行為還是會被外界用「追星」這個曾經有著濃烈負面色彩、至今也尚未完全消散的詞彙概括。但那又怎樣呢?一百個人有一百種追星的方式,而這,就是我追逐的樣子。

 

最後一首歌是個晚安曲,青峰沒有使用麥克風而是直接演唱。當天的場地較小,是在衛武營展覽廳(聽說從來沒有人在這裡開過演唱會),且配置僅有兩把吉他,形成了這個空間限定的效果,甚至台北花博場也因受限於場地,無法不使用麥克風,是這四場僅有的表演方式。

 

我立刻聯想起蘇打綠YouTube頻道的一支影片,是阿龔彈貝森朵夫鋼琴、青峰在旁不用麥克風唱<無與倫比的美麗>。多年後阿龔有在臉書上分享過這麼一段話:「我時常覺得有一件比大家幸運的事,就是我有機會聽過青的清唱,不透過任何器材去收音、錄音、擴音。那種直接傳遞的感覺,幾句旋律呈現整本故事集,難以言喻。」

 

好謝謝青峰願意跟我們分享這樣的演唱形式,好似真的看到他非常私人的一部份。他說感謝環球音樂願意為他實現這樣的演出,畢竟很少公司會允許自己的藝人演場會越開越小場。這就是他吧,從小巨蛋裡那句「你們認真聆聽我們的表情騙不了人」,到蘇打綠休團前為了看清觀眾臉龐特意舉辦的印夏天小場地限定巡演,他就是這樣的真誠相待、這樣的毫不保留。

 

何其有幸可以成為那一千兩百分之一。

 

演出結束後,場內播放起德布西的《月光》,接著燈光緩緩亮起,大家開始散場。《月光》的旋律太優美,直到踏上回程的捷運它都還在我腦中迴響,導致新專輯一個音符我都不記得。

 

當天所有曲目都是用兩把吉他重新編曲,但我真的不記得改成什麼樣子,後來聽發行版,才發現最後一首歌(……睡美人)其實就有把《月光》編進去,開場的第一首(……小小牧羊人)也有把《牧神的午後前奏曲》編進去,有種用德布西首尾呼應的感覺,連沙龍的散場曲也有設計到,太精緻了。

 

我是個不怎麼過生日的人,這次的沙龍就當作一次生日禮物吧,29歲已過了一半,不奢望30歲也有機會看精緻的演出,就求平平安安地到來吧。

 

2023.02.16

 

 

 

arrow
arrow

    鶫/つぐ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