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前陣子用電腦作業時,我又再度打開甄嬛傳播著當背景音聽——是的,2012年台灣開播至今已近十年,我真的數不清到底看了幾遍。

沒想到這麼多年過去我還是可以發現新東西、看出新滋味。雖然以往沒察覺只能歸咎於自己的文學知識薄弱,以及不求甚解沒有主動去查相關資料罷了。

這次重聽(太精彩的地方還是會放下手邊的事看一下),發現前期用明代的名劇《牡丹亭》來暗喻劇情相當多次!

 

王爺眼ㄆ一.png  生者可以死.png

 

劇中對白一共出現《牡丹亭》三次,第一次是倚梅園宮女余鶯兒得寵後,華妃詢問她會唱什麼曲,答遊園驚夢,《遊園》和《驚夢》便是《牡丹亭》裡最著名的兩折戲。

第二次是甄嬛和果郡王共乘小船時,偶然發現自己除夕夜掛在倚梅園樹梢的剪紙小像被王爺拾去,此時王爺說起自己最喜歡《牡丹亭》裡一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亦可生。」

第三次是後宮妃嬪齊聚看戲,藉戲指桑罵槐唇槍舌戰,為了幫安陵容解圍,甄嬛道:「《牡丹亭》的戲文上說……」接著引用了果郡王上次說最喜歡的那句。但其實那句並不是唱詞,是湯顯祖寫的題詞。

此外,也有一些余鶯兒唱《牡丹亭》的橋段,其一是在皇上的暖閣裡說出「逆風如解意容易莫摧殘」頂替甄嬛恩寵後,果郡王和蘇培盛在殿外說話,殿內傳出<隔尾>裡一句:「觀之不足由他繾,便賞遍了十二亭臺是枉然。」

其二是安陵容首次侍寢,因過於害怕而被皇上遣回,改召幸余氏,當時余氏在鳳鑾春恩車裡唱的便是:「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出自<皂羅袍>。

其三是余氏恃寵而驕將欣常在關押至慎刑司,隨後被太后責罰,為了復寵只好跪在養心殿外唱曲,希望能用一曲<遶池遊>將皇上的心唱軟,「夢回鶯轉,亂煞年光遍。」

 

你會唱崑曲.png  遊園驚夢.png​​​​​​

《牡丹亭》出現這麼多次,到底寓意何在?這就要先從戲本身說起。

故事講述一位閨中少女杜麗娘,某天夢到在自家花園牡丹亭旁邂逅一位書生,並與之巫山雲雨,醒來魂牽夢縈、思念成疾,最終病逝,葬於花園梅樹下,並留了一幅自畫像。巧合的是那位書生是真有其人,叫做柳春卿,並且也做了相同的夢,夢中是在梅樹下遇見杜麗娘,故為此改名柳夢梅。

幾年後柳夢梅陰錯陽差地來到杜麗娘下葬的梅樹邊,發覺畫中的女子正是當初夢中相會之人,竟就此愛上那幅畫。杜麗娘的鬼魂見到柳夢梅如此深情,便現出原形,後經他人相助成功死而復生。兩位接下來又歷經一番波折,最後終於結為連理,全劇圓滿收場。

完整故事真的太長了我就不贅述,崑曲一小段劇情都可以唱三十分鐘,難怪以前全本戲都要唱好幾天。

 

看戲.png  就戲論戲.png

 

講完牡丹亭,不得不先提一下甄嬛傳裡皇上與甄嬛初識的情景。當年甄嬛初進宮,為了避寵裝病未出席除夕夜宴,卻拿著自己的剪紙小像偷偷跑去倚梅園,將小像掛在樹梢上許願祈福。皇上剛好在此時過來賞梅,聽見甄嬛許願的內容引用崔道融的詩,認為此女頗有才學想與之親近,無奈只聞其聲不見其人,並且甄嬛謊稱宮女,才有了之後余鶯兒頂替恩寵的那樁事。

而果郡王當天奉皇后之命尾隨皇上進倚梅園,湊巧看見甄嬛掛在梅樹梢的小像,便拾走留存。或許此舉便是暗示果郡王將和柳夢梅一樣,愛上梅樹旁畫中的女子。後來果郡王與甄嬛共乘小船時,甄嬛拿著小像,果郡王念牡丹亭的詞,此情此景正是坐實了上述猜測。想必甄嬛也有感覺到果郡王的情意,當下臉色大變,只好道希望自己與皇上的感情也能如此綿長深遠,也是暗示果郡王打消非分之想。

後來甄嬛出宮,避居凌雲峰和果郡王相好,並與之相約待果郡王自滇藏探查回來,便要服用詐死藥,一道遠走高飛。不料果郡王離開五十二日後,傳來其搭乘的船解體沉入黃河的消息,溫太醫還勸慰甄嬛人死不能復生,不如儘早為自己和遺腹子做別的打算。好一句人死不能復生,偏偏在三個月後果郡王就回來了,雖是誤傳死訊而非真的死而復生,但也映了《牡丹亭》那句:「死可以生」,像杜麗娘般還魂人間。

甄嬛回宮後歷經風雨,最後還是被皇上察覺果親王(此時果郡王已晉封親王)對她懷有私情。皇上遂令她攜毒酒殺之。甄嬛迫於無奈,原想自己飲用毒酒替死,沒想到果親王識破其心思,趁其不察偷換酒杯,毅然赴死。雙方都可以為了彼此而亡,也正是那句:「生者可以死」。

以《牡丹亭》為隱喻,或許從果郡王一開始在倚梅園撿到那張小像開始,就已預示著後來的生生死死了吧,只是結局不似柳夢梅圓滿。

把所有細節從頭捋了一次,才又感受到這部電視劇的厲害之處。枝微末節都這般紮實,引經據典也恰到好處,真真是歷久彌新。或許再過幾年還可以看出更多暗藏玄機之處。

 

文末附上在Youtube找到的牡丹亭崑曲電影,攝於1986年,非常厲害值得一觀

arrow
arrow

    鶫/つぐみ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